大河文化艺术网
    
首页 > 礼仪文化 > 正文

【传统文化】传承好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2018-07-12 21:26:41   来源:   评论:0 点击:

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在经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繁荣和浮沉,始终深深植根于民族认同的共同心理当中,而礼仪之邦就是世人对古中国文化的精彩诠释。学习礼仪知识、践行文明礼仪有助
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在经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繁荣和浮沉,始终深深植根于民族认同的共同心理当中,而“礼仪之邦”就是世人对古中国文化的精彩诠释。学习礼仪知识、践行文明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外在素养。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礼仪规范的约束,以便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大众的认可,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礼仪“作为固定社会关系的文化准则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 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是彰显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便是社会文明人的基本素养。《论语·泰伯》有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可见孔子认为礼仪是最好的社会行为准则,我们必须继承、发展并传承。 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与魅力,正所谓“充内行外之谓美”。礼仪是种外在形式,需要一定的内容来充实,因此特别重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从礼仪的角度提升个人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提升个人的内在素养。待人诚恳、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心地善良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交礼仪中的指导原则。《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内在素养能够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不仅是与人交往的润滑剂,更能够大大提升个人素质。

其次,注意言谈,提高沟通技巧。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适时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和沟通。多使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您”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使用敬语是个人有礼的表现,也有助于沟通交流的实现,常言道“礼者,殊事合敬者也”、“敬人者,人恒敬之”

再次,注重仪表礼仪。《礼记·冠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衣着仪表干净整洁是礼仪的基本要求,文雅的举止也是谦和恭顺的表现。综合素质应是整体的提升。首先,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便较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与社会礼仪不协调或相悖的地方,从而促使个体有意识地补充、修正与改进。

从点滴做起,坚持努力学习。最后还是要讲到学习上来,提升个人素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须的,传统民俗礼仪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学习中提高个人修养,将良好的个人修养运用到学习上,文明礼仪修养在这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将得到提高与升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古代男子二十岁称“弱冠” 周朝时需行成人礼
下一篇:感受礼仪文化领略慈海花朝会所的绝妙之旅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