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在陕北的礼仪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中原传统婚礼非常相似,都有定亲、结婚、拜天地,陕北的婚礼在一些细节之处又和少数民族的婚礼有相似之处,很多地方迎亲就用马、驴、骡少数民族的通行工具驮,一切嫁妆都用来驮,包括新娘。此外北方的少数民族讲究女婿不亲迎,所以陕北的很多婚礼中女婿也不亲迎,而娘家人要见到女婿只能等到结婚的第二天“回门”时才能见到。《榆林府志》及各县县志都有相关的记载。
陕北的婚礼中特别讲究“财礼”,《礼》曰:“婚娶而论财,夷虏之道有也”但这已成为一种定俗。新婚之夕,新房屏绝外宾出入,严守门户曰“压幢”。婚礼中的“压幢”、“铺帐”、“铺床”都传至北方少数游牧民族,所谓幢、帐即“帷幕”、“帐幔”也就是少数民族的“穹庐”,又为“百子帐”。这一称谓传自南北朝时的北朝,“‘穹庐’的‘百子帐’”之名出自游牧的鲜卑民族。财礼、“压幢”、“叫儿孙”都是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陕北文化中的婚礼也大致如此。
陕北的祭礼中特别注重对死者的缅怀,也遗留有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习俗,冬至日送寒衣祭祖茔为少数民族习俗的传承,陕北长城一线人民,冬至正日,各家男妇持果馔和寒衣送往祖先坟上,并持煤炭与祖先坟前搭火堆,拜祭。精细人家还要正式地以白纸剪成简单的棉服状,夹层中实以棉花,成为十足的防寒衣,持之于坟焚之,草率者也必以白纸裹棉花敷衍。清道光本《神木县志》、清乾隆本《府谷县志》都有相关的记载。
陕北的丧礼中有“烧纸火”的习俗,以烧给死者。而鲜卑、乌丸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并且灵魂还得历经险阻,远达数千里之外的赤山,所以死者生前的衣服、佩饰物和所乘之马,是一定不可缺少,必须烧而送之,使其灵魂能够穿戴如生,骑着马顺利到达赤山。显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祭祀之俗和陕北民俗有互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