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文化艺术网
    

最是书香能致远
2019-04-29 10:31:54   来源:大河文化艺术网   评论:0 点击:

在48岁生日的时候,我收到朋友馈赠的《查令十字街84号》。簿簿的一本小册子,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是我迄今为止收到的最为珍惜的礼物。
最是书香能致远
                                                                                               ------刘敏
    在48岁生日的时候,我收到朋友馈赠的《查令十字街84号》。簿簿的一本小册子,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是我迄今为止收到的最为珍惜的礼物。
    这本书是纽约一位爱书人与伦敦一家旧书店关于邮购图书的往来信件合集,记录了作者海莲·汉芙和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远隔重洋20年间未曾谋面,其深厚情意却能跨越时空莫逆于心。读来感觉温暖、美妙而又神奇,让人欣赏之余不禁为之沉醉。难怪它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爱书人的掌上明珠”。
   故事缘起于纽约作家海莲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旧版图书。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不期而至的还有彼此迅速达成的信任和默契。围绕淘书购书论书,海莲和书店经理弗兰克的通信从1949年持续到1969年。廿年流光数百封书信,让人见识了海莲的执著、风趣、率真以及弗兰克的谨慎、勤奋、敬业,使两个性情迥异的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让人称奇的是这份情缘不断延展和扩大,快乐的涟漪波及了书店员工、弗兰克的家人以及海莲的邻居、朋友,信函往来间他们收获了清新隽永的友情。而这一切皆因为书。
有人说这个世界很寂寞,幸亏有好书可读。我也曾自诩是个爱书人,喜欢浓郁的墨香,每次出差总要寻找书店买上几本喜欢的书。然而买便买了,却难得认真去阅读。面对案头堆积的书籍,这本小册子让我汗颜不已。和海莲相比,我对书的喜爱显得那么矫情,那么虚伪,书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给自己或者别人一种似曾阅读的错觉,说穿了只是为自己装点门面而已。“购买尚未读过的书有违我的原则,就像买没有试穿过的衣服。”这是海莲的购书守则。她只求适合自己的,不像我剜到篮里都是菜。可悲的是很多“菜”根本就没动过,任其干瘪在那里,真是罪过。
      那天朋友将这份礼物递到我手上时,不无感慨地说了一番话:读书还是要趁年轻,要赶时间,要读在当下。不要想着等退休了或者以后有时间了再读。想读总有时间,不想读总没时间。
    朋友的话我深有同感。想来这些年书买了很多却读的很少,而读的最多的当数大学期间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正如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言:“书非借不能读也。”究其原因,思想懒惰精神懈怠的成分有之,但更为主要的恐怕还是拥有太多反不知珍惜,正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书与其他大多数物品一样以稀为贵,以精为贵。太多太滥以至于成了摆设便没了新意,也没了意义。遥想当年读书靠借的那段时光,每借到一本书便如获至宝,读起来如饥似渴。如今面对满屋的书籍,却再也找不回那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感觉了。
    算起来,海莲在查令十字街84号购买图书并不多,20年悠悠岁月,她总共邮购了近五十种图书。她追求的是质量,注重的是阅读。她对精心挑选的每一本书都细细品读,爱不释手。她让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爱书人。书只有阅读才有价值,购书不应只是为了收藏或者说显摆,而应是为了体验,为了应用。读它用它才是真正拥有它,否则将其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即便汗牛充栋也等同于一无所有,毫无意义。与其这样,不如让它存在于应该在的地方,留与真正爱它的人,也算不辜负它。
    捧读《查令十字街84号》,心中充满了美好与温暖。其实,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段故事:一个人买书,书店经理为其寻书、寄书。如此而已。然而原本平淡无奇的商业往来,却因为书香演绎出令人动容的旷世奇缘。它的温情穿透了时空,给世间每一个爱书人带来慰藉和感动。有人说:“有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这就是查令十字街。一封封往复于海莲和查令十字街84号之间的书信,让无数人为之痴迷。数十年来,很多人对这个地方这段情谊念念不忘,更有人怀揣朝圣般的心境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前往这道街虔诚拜谒。《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信集也被译成多种文字、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它波澜不惊,却意趣盎然,读来甘之如饴,沁香悠远。

相关热词搜索:最是书香能致远

上一篇:台北故宫四大书画飨宴:长生不老、仙气飘渺与海上繁华
下一篇:改革开放四十年 郑州东区書画展贺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